最近腦子迴盪著一個主題。
「鑑別力」。
什麼是鑑別力?
鑑別力看似分別東西物品高下,
但以我的解釋是,在此之前要清楚這東西的來龍去脈;
而給眼前的事物一個相對合理的位置。
君不見「開運鑑定團」裡的那些各領域的專家,
能明明白白的說出眼前物品源由,
並從「市場的需求」判斷其金錢價值。
而很難相信,一個鑑定東西的人,不多看多吸收相關知識,
「鑑別力」恐怕不是天生就有的東西。 這裡頭有太多技術性。
而一個一流的鑑定者,也很難相信,他除了自己的專業外對其他的事物一點都不關心。
因為關心的範圍越大,可參考的資料越多,他越是能掌控的事越多。
而對人的鑑別呢?
一個能鑑別他人的人,首先最常鑑別的該就是自己。
能清楚自己的一言一行,細微處的起心動念,對於別人,
當然很容易就看的出對方言行的來龍去脈。
但,能平心靜氣的觀察自己的人,真的不多。
因為我們常常受限於自己「陳大頭」「林某人」等等,
被這個社會各種意識侵入的個體,
硬硬是把這些東西抓住不放,以為擁有這些符號就是自己。
讀什麼學校就該說什麼話,年收多少就該有相稱的車子,年紀多大就該結婚?
這是誰規定的?為什麼三十而立?
敏感的心靈深覺這一切越來越不對勁,但是造成敏感心靈仍是這個社會,
在跳脫不出來這個框框,敏感的心靈只好一直衝突。
衝突點就在於,敏感的心靈不想跟社會一樣,
但是又跳不出社會裡普世的價值觀。
敏感的心靈深深覺得自己的特別,但是同一時間又覺得自己糟到不行,
明明白白的事實就是自己是世上六七十億分之一,那渺小的一個人。
敏感的心靈常常很害羞,因為他不能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
可是又堅持自己該是那獨一無二的,但這個獨一無二的人世上有六七十億個,
想到這裡不由得又非常洩氣。
敏感的心靈如果不意識到,自己的特別也是社會的一種結果,
那永遠不能跳出那永無止盡的框框中。
老掉牙的比喻:
一顆球被分成黑白兩邊,白的那邊堅持球是白的,而黑的那邊堅持球是黑的。
繞過對面,才曉得,原來球是白的也是黑的。
這是顆黑白球。這裡哪裡有對錯?
而我們一直在堅持自己的某些東西,無非就是,
認為「我選擇的東西才是最好的。」
沒錯,一個人選擇的事物看出一個人的精神,
只是能不能也承認接受別人的選擇?
而我認為一個能接受一切價值的心靈,可稱豁達。
那是一種肯定「所有事物」的態度。
因為肯定所有的事情,所以其中無所謂好惡,才能平心靜氣,客觀的了解。
所以心胸寬度決定於對這世界的接受度,一個人接受了多少,肯定多少,
自然就會看到多少,而看到的多少事物,也就決定了一個人的鑑別力。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