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重要的問題就是人們要思考「自我」是什麼東西,這個東西從何而來。
(所有一切其他的問題,都是次要問題,而次要問題通常都在消耗生命用的。)
(或者是說,娛樂用,讓日子有趣點。)
之一
但大部分的人都不去做這件事,不了解「自我」是什麼,卻做一件很蠢的事:
「表現自我」。表現一個自己都不知道來龍去脈的東西,於是「表現自我」,
我們可以代稱「表現無知」。
一個無知的人,像是瞎子摸象一樣,對這個世界也常常是片段式的,不足的地方就用想像填滿。
由於對「自我」的認識不足,於是總是從別人的目光裡來肯定自己。
於是有些人他想像這個世界喜歡有權勢的人,於是他拼命的去追求。
有些人想像在這個世界裡好看的人無往不利,拼命的讓自己「好看」。
但資料不足的原因,費了一番工夫,常常發現,現實和想像還是不太一樣。
有的人會驚覺到對自己的毫無認識開始修正「自己」,
有的人不願忘棄辛苦堆積的「自己」,而變本加厲希望能積非成是。
(畢竟重頭開始是很累的。)
於是無知的人,充滿偏見;越是堅持「自我」的人,就是堅持他自己的「無知」。
而且由於對自我一無所知,事實上也一無所有,所以不知道要什麼而什麼都想要。
無知的人,常常也很貪心。
之二
「自我」是被生長經驗的環境所影響而引伸出來的反應,也就是說,被經驗過的事所制約。
小時候不懂事,所以經驗了什麼就放了什麼在心上,常常不小心就放了一些妖魔鬼怪在心裡。
而長大之後,沒有自覺對「自我」的毫無認識,於是總被這些妖魔鬼怪影響。
而要解決無知,就是去感受「自我」在哪裡。
比如說,某件事讓人很生氣,不該想是為什麼這件事令人生氣,而是為什麼「我」對這件事感到生氣。
到底是從小到大所接受的那種價值觀令我覺得必需對這件事感受生氣?
追根究底想到最後常常就是對某件事的生氣是「莫名其妙」。我們常常是不知道自己因何生氣。
這個「生氣的自己」是自己想像出來對某件事該有的反應。
把自己從事件抽離出來檢視,就可明白,「我」的荒謬性。
我們以為我們掌控「自我」,為「自己」而活,但到最後,只要一思考「自我」只不過是從小到大,
依據人們的眼光所堆積出來的種種偏見,該了解,這樣的自我是很虛假的。
於是,「表現自我」,就是「表現虛假」。
之三
如此一來,人就不用有七情六慾了嗎?並不是這樣說的。
該是說,人還是要對這個世界有所反應,而七情六慾就是「反應」,
如果人們沒有這些反應來保護,早就不存在這個世間了。
只是,想清楚這些「反應」,就能控制他,而不是被控制。
用「生氣」這個負面情緒來舉例,
一個「生氣」沒有控制的人,跟「生氣」有在控制的人,最大的差別就是「老化」。
沒有控制的人,他是為了生氣而生氣,他讓這個情緒四處傷害自己的身體,
並且在事情過了很久之後,甚至是一輩子,都還在生氣;
有控制的人,他是有目的性的生氣,他很明白自己現在,
正在生氣,所以他可以當狀況解除了之後就不生氣。
但控制,可不是「忍耐」。
忍耐是覺得自己無能的一種委屈求全,忍耐是一種非常負面的能量。
控制,是通盤了解之後的從容,那是策略性應用。
之四
從思考為什麼我是現在的我開始吧。
一旦踏上自覺的路,那就要走一輩子了,請趁早起程。
- Sep 11 Sun 2005 14:25
「自我」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