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之前那篇寫外表坊的感想,

實在是我看了好次外表坊的東西了,

我非常討厭外表坊那些人搞出來的東西。

油腔滑調,有一種腐敗的劇場人氣息。

什麼是腐敗,就是失去生命力的花朵,

沒錯,殘花敗柳。

每次的主題都是情啊愛的,搞劇中劇,還能搞什麼?


他們演的都是劇場人的故事,但是世界上不是只有劇場人的故事。

外表坊的人一直在懷念,懷念,懷念當初還在當學生的熱情。

於是他們不能再討論其他的事了?

覺得要討觀眾笑真那麼容易嗎?很多時候我是笑不出來的,因為我覺得很悲哀;
觀眾笑不過是討回一點花了三百五十的公道,能有機會笑那就笑吧。

我看Q1,我沒看完就走人了,因為我很不舒服,Q1是一檔很驕傲的戲,
他以為可以教觀眾什麼。

「驕傲」,不只是外表坊,我所看到的劇場人都非常的驕傲,

但我不知道他們在屌個屁!?

那種「大家都不懂劇場,只有我最懂」的鳥樣看了就有氣,
劇場分很多種的,大家懂的就只有他自己會的那一種啦。


搞劇場的人,能不能有點謙卑的樣子,能不能多關心一下觀眾想看什麼?
發自內心的去關心,而不是為了想要討好觀眾而關心,而不是為了只是要酷炫而作戲,
能不能有點反省的東西出來?

能不能多關心一下這個社會?而不是總是擔心技術面的東西?

而不總是自己在自己的世界裡搞嘲笑,
劇場關心這個社會的方法好像就只能停留在
一九八五年賴聲川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

是因為看劇場的人大多都是無力的中產階級,所以尖酸刻薄的戲特別受歡迎?

我看差事劇團的「浮沉烏托邦」,
一開始我是覺得很無味,因為演員連基本的把台詞講清楚,
還是肢體動作真的很都作的很不美,但是看到最後,我真的被感動了,
因為這是一檔很有人味的戲,他在講我們的社會失去了一些奮鬥的目標,
失去了凝聚力,原本相信的價值觀一一崩解,
人們不知道要信靠什麼的徬徨。

我很少看戲會看到想哭的,
但這檔醜不拉機的戲讓我想哭,
而戲搭上了「黑手那卡西」的音樂更是讓人很激動!

戲醜雖醜,說不上是什麼精細的東西,可是差事這個戲是想要傳達什麼的,
他讓我感受到熱力!

但是我知道很多「學劇場」的人,根本就看不起差事,覺得這哪是戲啊?

他們覺得在台上的東西就是要漂漂亮亮的:
問題是,如果觀眾只是想要看漂漂亮亮的東西,為什麼要看戲,看舞就行了!
而且大部分舞蹈的票比戲便宜多了。

觀眾進劇場看戲不是為了漂漂亮亮還是很酷炫而已,
說到底就是「感動」啦!

講到感動,一堆劇場人都很不屑,覺得戲要創新才是王道。
不屑歸不屑,
你能做出一場感動人的戲再說,而且不是總是笑觀眾只要感動,而不懂欣賞你的奇想,
拜託,我說,這個社會的奇想還不夠多嗎?不要以為自己的奇想才是奇想,
我也覺得我大便很特別啊,但為什麼沒人看我的大便覺得很感動咧?

因為大部分為了標新立異而作的戲沒什麼內容,
就算是翻自有名劇作家的戲也一樣,
因為為了「跟別人不一樣」而扭曲了劇作內函。

當很多的表演活動都在往用劇場的方式前進的時候,
作戲的人到底沒有危機感?

搞音樂也搞不過人家,搞肢體的也搞不過人家,到底還有什麼可以做戲?
看小劇場,哦,不,大部分台灣商業劇團也很恐怖,我都有一種,
外行人過戲癮的感覺。

對我來說,如果真要說是專業的劇場表演,
就只有一種,那就是傳統戲曲,

演員?有!
肢體?有!
音樂?專業!
劇本也一直在創新中!

傳統戲曲的人反而一直在想,要做出什麼戲才受觀眾歡迎,

他們一直在試試試,試出一條路。

問題是搞現代劇場的人不知道在屌什麼,自己硬的要命不變就是不變,硬要觀眾變。

我的媽啊,如果你去看過屏風的鬼東西就知道,在台灣搞劇場的人是怎麼啦,
屏風直到現在還存在,我說這個也是台灣奇蹟!

電影明星趙文瑄曾演出改編自幾米作品的舞台劇「幸運兒」之後,
曾說過他不會再跟劇場界合作,「台灣搞劇場的人都自戀的要命。」

這話讓我超有感覺。

聽說小小孩愛玩自己大便的原因是因為覺得自己能製造出這種東西很有成就感。

但是小小孩長成大人之後,就不愛了,因為有更值得創造出成就感的事物。

我說,現在在搞劇場的人能不能不要那麼驕傲啊?還是覺得自己很特別是小孩的權力?!

於是劇場永遠像是小孩在搞的東西,小孩搞久了,就成了老痞子。

這種離群眾很遠的東西要是消失了,我說一點都不可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ohv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